目前肘关节脱位的Browner分型
1、后脱位:80%—90%以上为后外侧脱位,少部分为后内侧脱位。2、前脱位:尺桡骨向前方脱位。3、外脱位:较少见。5、内脱位:较少见。6、分离性脱位:很罕见,分为前后型脱位和内外侧脱位。
后脱位损伤机制
这是最多见的一种脱位类型,以青少年为主要发生对象。当跌倒时手掌着地,肘关节完全伸展,前臂旋后位,由于人体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起肘关节过伸,尺骨鹰嘴的顶端猛烈冲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即形成力的支点。外力继续加强,引起附着于喙突的肱前肌和肘关节囊的前侧部分撕裂,则造成尺骨鹰嘴向后移位,而肱骨下端向前移位的肘关节后脱位。由于构成肘关节的肱骨下端内外髁部宽而厚,前后又扁薄,侧方有副韧带加强其稳定,但如发生侧后方脱位,很容易发生内、外髁撕脱骨折。在这里简单介绍肘关节后脱位的病例1例。
男,14岁,跌倒致右肘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5小时余。详细询问病史,家属诉曾在院外进行“复位2次”,未成功,目前急诊入院。查体:右侧肘关节软组织肿胀明显,肘后三角关系异常,局部皮下淤青,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均受限,肢端末梢感觉、活动及血运正常。体重62kg,身高155cm。
入院X片
入院血管彩超
复位后X片示:
复位后石膏托屈肘约90°固定,术后进行查体:右手各指感觉、运动正常,指端循环正常。
诊断:根据导致肘关节脱位发生机制及X线正侧位片即可诊断,应仔细观察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排除肱骨远端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突骨折。
治疗:手法复位前应排除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常见的血管损伤是肱动脉损伤,动脉搏动消失并不妨碍手法复位,若复位后仍未触及动脉搏动。则需立即行动脉探查重建术。神经损伤表现有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及皮肤感觉消失,应立即行手术探查。
肘关节脱位复位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复位标准,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处理方式
(1)、闭合复位:伤后时间较短者可不必麻醉,大于4个小时者应给予麻醉处理,一般予全麻或静脉麻醉为宜,以右肘关节为例,屈肘60°~90°,助手双手紧握患者上臂,术者双手紧握住腕部持续牵引,并可稍加旋前,当听到复位弹响或抚慰震动感时,即复为成功。复位后上肢石膏固定在功能位。4周后拆去石膏,开始逐渐主动活动功能锻炼,此期不宜做剧烈运动。
(2)切开复位:急性肘关节脱位很少需要切开复位,若有骨折块嵌顿在关节间隙,闭合复位失败,可行切开复位。
固定方式
1、单纯脱位者:通过手法闭合复位后屈肘关节90°石膏托固约4周,4周后进行肘关节功能炼;
2、复杂脱位者:需手术复位、固定骨折或者韧带,石膏固定约6周,6周后进行肘关节功能炼;
预后
单纯肘关节脱位一般预后良好,进行有效治疗后3~4个月能恢复至健侧活动范围。伴随骨折的复杂性脱位,愈合常遗留部分功能受限。
作者简介
夏建儒,男,38岁,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擅长小儿外科骨折、骨肿瘤、先天性畸形疾病诊治(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小儿多指并指、下肢畸形等)、青少年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断裂、髌骨脱位等疾病的诊治。目前担任中国西部运动医学关节镜联盟会青年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髋关节外科学组第一届委员,云南省运动医学青年医师培训班学员、保山市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保山市骨创伤专科联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云南省第二届足踝与脊柱委员会委员。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夏建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