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成斌 榆林市第一医院骨一科
摘要
目的:总结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和方法和治效果。
方法:对86例胫腓骨骨折采用不切开骨折端,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
结果: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3个月,按Johnet-Wruhs胫骨干骨折后最终评定标准,优84例,良2例,无可、差病例发生,优良率100%。结论闭合复位中心内固定对骨折端血运干 扰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治疗效果理想。
关健词:胫骨、腓骨、骨折、内固定术
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是已臻成熟的方法。笔者自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86例,疗效满意,现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62例,女24例;年龄20—58岁,平均31.2岁。胫骨上段骨折12例,中、下段骨折74例;其中开放骨折13例,合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同侧股骨干骨折2例。
1.2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手术均采用硬外麻醉。开放骨折及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均行急诊手术。13例开放骨折均为Gustilo分类Ⅰ型,行常规清创术;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者,于内固定的同时行切开减压术。手术时维持患肢于屈髋屈膝位,于髌腱处稍偏内作5㎝长的纵行切口,逐层进入,达胫骨结节上方斜坡骨面,开髓器不应对准胫骨脊,而应位于其内侧开孔[1],以胫骨前脊为标志,根据骨折移位方向先行牵引复位,然后在保持骨折端对位的情况下,扩髓器逐步扩髓至合适大小,插入比扩大的髓腔细1mm的髓内钉,钉的近端位于胫骨平台下1cm,远端位于胫骨踝关节面1-2cm,C形臂透视骨折对位及髓钉长短、粗细合适,锁钉固定。对于上段关节外骨折者,常须加用髓钉侧方技术螺钉以稳 定骨折断端;对于腓骨中、上段骨折,胫骨复位后,腓骨一般可达到满意的复,复不需另作处理;对于貊 骨下段距外踝8cm以内的骨折,可经外踝尖部顺行穿入克氏针行髓内固定或钢板固定。术后抬高患肢,1周后即开始功能锻练活动。
2.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52分钟,术后患肢肿胀时间3—4天,无一例开放伤口及切口感染,无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血管、神经的损伤。踝、膝关节活动正常。患者均获的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4.3个月,按Johnet-Wruhs胫骨干骨折后最终评定标准,优84例,良2例,优良率100%。
3.讨论
对骨折的治疗,BO的指导思想是骨折的治疗必须着重于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平衡[2]。该手术闭合复位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骨折端软组织,髓内钉内固定又能达到骨折的稳定,是BO理论的完美实踐与诠。由于闭合复位不切开剥离骨膜,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发生率较开放复位穿髓内钉固定低[3]交锁髓内钉属中轴型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可有效避免剪切、扭转、成角等应力集中所造成的内固定失效,能使骨折断端均匀的承受轴向压力,较偏心型固定应力遮挡少,还可于骨折后期去除一端锁钉,形成动力型内固定,增加骨折端的负荷使骨折端形成机械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愈合质量。
髓内钉固定不增加组织容量,适用于肢体较肿胀的骨折手术,特别是合并有小腿骨筋膜综合征的患者,在筋膜室减压的同时行交锁钉内固定,既稳定了骨折,又有利于肿胀的消除和术后的护理治疗。
对于胫骨上段的骨折,由于该部骨髓腔较宽大,锁钉与骨髓腔的内面不能贴合,使髓内钉对骨折端的稳定作用大大减低,特别是该部的不稳定骨折。因此,常需加用技术螺钉以促使骨折映与髓钉的贴合,增强髓钉对断端的稳定作用。
该手术关健是扩髓时要保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由于胫骨前脊全长位于皮下,复位标志明显,易于触摸。对于肿胀较重,标志不明显的,可通过持续按压胫骨前方以推开水肿,显露标志。扩髓至断端时,不可过度用力,以防扩髓器穿出髓腔外,损伤血管神经。髓内钉近端须与胫骨结节平齐,不可外露,否则将造成髓钉尾部与髌腱的摩擦,对膝关节活动造成影响。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白成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