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神经沿前臂掌面下行于尺侧腕屈肌(FCU) 及其肌腱的深面,其桡侧有尺动脉 伴行。在腕横纹前,尺动脉和尺神经穿出肌肉,进入腕尺侧管。在该水平,尺动脉和尺神经位于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图3.1)。
远端尺管最初于1861年由法国泌尿科医生Guyon描述,故也称作Guyon's Canal。 它实质上是腕骨表面约3cm 长的三角形纤维-骨隧道。腕掌侧韧带构成管顶,为前臂 筋膜增厚及尺侧腕屈肌肌腱扩张形成。腕横韧带连接豌豆骨和钩状骨钩端,构成管底。 钩状骨钩端和内侧面构成管外侧壁,与豌豆骨隔开。远端尺管容纳尺神经、尺动脉和 尺静脉(图3.2)。
腕尺侧管的纵轴较前臂及腕部的纵轴向内成角约30°,这是源于钩状骨钩端位于 豌豆骨的稍远侧。
腕水平尺神经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包括:尺神经损伤,腕尺侧管内神经压迫性病变, 以及需要切断尺神经运动支治疗手内肌挛缩症。
腕 尺 侧 管 内 尺 神 经 探 查
常规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使用止血带在清晰术野下进行操作。尺神经可通 过掌侧入路解剖,较腕管切开减压的常规切口偏内1~2cm。设计皮肤切口时要考虑尺 神经掌侧皮支的位置,尽管根据以往尸体研究发现该神经仅25%存在,但其损伤仍可 导致痛性神经瘤。理想的切口应定位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掌侧皮支的界面间隙。然而 尸体研究证实这一界面并不存在。该处受Henle 神经(Henle 尺动脉的神经)和多个尺 神经皮支支配。因此,应仔细解剖皮肤及皮下组织,尽可能在显微镜下操作,保护所 有显露的皮神经。
解剖标志是豌豆骨、钩状骨钩端和小鱼际隆起。常规切口是折线形状,远端沿小 鱼际隆起桡侧,近端向前臂掌尺侧延伸。腕横纹不应纵向通过,最好倾斜60°,以避 免皮肤挛缩。切口总长度6~8cm, 以腕横纹为中心(图3.3)。
尺神经和尺动脉于切口近端易于辨认,位于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图3.4)。切 开所有浅层组织后,易于向远侧探查。皮下脂肪应钝性分离,以避免皮神经损伤。掌 短肌可稍向尺侧牵开,腕掌侧韧带和豆钩韧带可切断,以完整减压腕尺侧管。在豌豆 骨水平可辨明尺神经的两个分支。

图3 . 1 尺神经和尺动脉穿出腕尺侧管(Guyon's Canal)

图3 . 2 位于腕横韧带深面的腕尺侧管 (Guyon's Canal)内的尺神经、尺动 脉和尺静脉的相互关系


图3 . 3 (A,B) 显露尺神经的切口。在腕水平,切口纵向通过豌豆骨桡侧和钩状骨钩端尺侧


图3.4 (A,B) 尺动脉(白箭头)和尺神经(黑箭头)可于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识别
尺神经运动支在分叉处更偏向背侧和内侧。可于小鱼际肌(由小指展肌和小指屈 肌组成)纤维弓下方探查,穿过小指对掌肌群,并绕过钩状骨钩端。仔细探查腕尺侧 管,寻找病变如腱鞘囊肿、纤维束、异常肌团、钩状骨钩端骨折及血管瘤。
关闭切口前应放松止血带,检查尺动脉及其分支有无损伤。应彻底止血,因为术 后血肿可能引起尺神经压迫性病变。
另一手术入路是经过腕管综合征切口,向近端和远端稍延长。尺神经和尺动脉位 于腕横韧带的掌内侧面,可通过追踪掌浅弓近端识别。部分手外科医生愿意同时减压 腕尺侧管和腕管。
腕 尺 侧 管 内 尺 神 经 解 剖
青葱岁月,弹指间,毕业季到来。恍惚昨天还是那稚气未脱懵懂的样子,才觉时光如此短暂。天南地北,各奔东西。开始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忐忑而期待。
绕过豌豆骨后,尺神经分为两支:浅支和深支(图3.5)。浅支在分叉后立即发出 运动支至掌短肌,然后成为纯感觉支,继续向远端走行在尺动脉的深面和内侧,提供 小指和环指尺侧的感觉支配。尺神经分叉后的深支是纯运动支,支配小鱼际肌、所有 骨间肌、内侧两块蚓状肌和拇收肌。尺神经运动支在前臂远端位于尺神经背侧,于神 经背内侧面发出。运动支出腕尺侧管后,经小鱼际肌纤维弓下方进入小指展肌和小指 屈肌间隙,穿过小指对掌肌,然后向桡背侧绕过钩状骨远端,横跨腕管底部(图3.6)。
相对于腕管综合征,腕尺侧管综合征较为少见,因为腕尺侧管内的空间顺应性更 好。腕尺侧管卡压可引起单纯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或者感觉运动联合症状。腕尺侧管 内可分为3个区,以更准确地定位与神经症状相关的压迫病变。

图3.5 解剖清楚地显示尺神经分叉处的运动深支和感觉浅支(皮圈环绕着神经)

图3.6 神经运动深支走行于钩状骨尺侧小鱼际肌纤维弓深面(P, 豌豆骨;M, 运动支;SPA, 掌浅弓尺侧支;FA, 小鱼际肌纤维弓;S, 尺神经的一个感觉支)
I 区位于最近端,以腕掌侧韧带为掌侧和桡侧界,以尺侧腕屈肌和豌豆骨为尺侧 界,以腕横韧带为背侧界。该区包括尺神经感觉支和运动支,因此,如果该区受压迫, 则会引起感觉和运动联合障碍。压迫原因通常为钩状骨骨折和腱鞘囊肿(图3.7)。
Ⅱ区以掌短肌和小鱼际肌纤维弓为掌侧界,以豆钩韧带和小指对掌肌为背侧界, 以尺神经浅支和小指展肌为内侧界,以腕横韧带、小指屈肌和钩状骨为外侧界。该区 围绕尺神经运动支,受压后引起运动症状。腱鞘囊肿、钩状骨骨折以及手内肌异常可 引起该区受压(图3.8,图3.9)。
Ⅲ区以尺动脉和掌短肌为掌侧界,以小鱼际筋膜为背侧界,以小指展肌为内侧界, 以尺神经运动支为外侧界。该区围绕尺神经浅支,受压后只引起感觉症状(图3.9)。 该区受压的最常见原因为滑膜炎症、尺动脉血管病变(血栓形成、动脉瘤或假性动脉 瘤),以及小指展肌的大小和位置异常。


图3 .7 (A,B)Gross 和 Gelberman 描述的腕尺侧管I 区(星号)。注意神经血管束于腕掌韧带近侧缘下方穿过(FCU, 尺侧腕屈肌;白箭头,尺动脉;黑箭头,尺神经)

图 3 . 8 显示腕尺侧管Ⅱ区入 口。神经穿入掌短肌下方支配 肌肉(星号)(白箭头,尺动脉; 黑箭头,尺神经)

图3 . 9 尺神经跨过构成管底的豆钩韧带和豆掌韧带。注意 支配小鱼际肌的分支。星号标明神经分叉为运动深支(M) 和感觉浅支。(P, 豌豆骨; FCU, 尺侧腕屈肌;白箭头,尺 动脉;黑箭头,尺神经; SPA, 掌浅弓尺侧支; S RF,环 指尺侧和小指桡侧的感觉支; S SF,小指尺侧的感觉支; M PB, 支配掌短肌的运动支)
注:文章来源于《骨科标准手术技术丛书》手术入路 第二版 主 编 (美)伯纳德 ·F.莫利(Bernard F.Morrey) (美)马修 ·C. 莫利(Matthew C.Morrey) 主 审:徐达传 主 译 :刘 芳 副主译:钟炯彪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骨医术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