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骼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以下是其影像解剖的相关知识:
上肢骨
腕关节与手部
骨骼组成:腕骨(8块):近排(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排(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掌骨(5块)、指骨(14块)。
影像要点:X线需注意舟骨骨折(血供差,易坏死)及月骨脱位。儿童手部X线可通过骨龄评估(如骨骺闭合情况)。


肩关节
肩胛骨:在X线正位片上,呈倒置的三角形,位于胸廓的后上方。其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肩峰为肩胛骨外侧的扁平突起,与锁骨的外侧端相连。
骨骼组成:肱骨头、肩胛骨(关节盂、喙突、肩峰)、锁骨远端。
影像特征:X线正位:观察肱骨头与关节盂的对位,肩峰下间隙(正常约7-14mm)。CT/MRI: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冈上肌、冈下肌等)及盂唇结构。
肱骨:是上肢最粗壮的骨。肱骨头呈半球形,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肩关节。肱骨体中部外侧有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着处。肱骨下端前后扁,有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分别与尺骨和桡骨相关节。
解剖标志:肱骨头、解剖颈、外科颈、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肱骨髁(内、外上髁)。
影像要点:注意肱骨近端骨折(如外科颈骨折)和远端髁上骨折的鉴别。
肘关节
骨骼组成:肱骨远端(滑车、小头)、尺骨鹰嘴、桡骨头。
影像特征:X线侧位:观察肱骨前脂肪垫是否抬高(提示关节积液)。儿童需注意骨骺线(如肱骨小头骨骺),避免误诊为骨折。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冠突前有尺骨粗隆,冠突外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下端为尺骨头,其内侧有尺骨茎突。

前臂
骨骼组成:桡骨(近端为桡骨头,远端为桡骨茎突)和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影像要点:观察桡骨和尺骨的解剖对位,如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低约1cm。
桡骨:位于前臂外侧。上端为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桡骨下端外侧有茎突,内侧面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
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在X线片上,髂骨翼呈扇形,其上缘为髂嵴。髋臼是髋骨外侧面的深窝,由髂骨、耻骨和坐骨共同围成,与股骨头相关节。
骨骼组成:股骨头、股骨颈、髋臼(髂骨、坐骨、耻骨组成)。
影像特征:X线正位:观察Shenton线(股骨颈内侧缘与耻骨支的弧形连线)是否连续。MRI可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股骨头呈球形,与髋臼构成髋关节。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颈干角。股骨体后方有粗线,是肌肉附着处。股骨下端有内侧髁和外侧髁,与胫骨和髌骨相关节。
解剖标志: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股骨干、股骨髁(内、外侧髁)。
影像要点:股骨颈骨折分型(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小腿主要的负重骨。胫骨上端膨大,有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有髁间隆起。胫骨体前缘锐利,下端内踝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较细。上端为腓骨头,下端为外踝,外踝比内踝略低。

膝关节骨骼组成: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髌骨。
影像特征:X线侧位:观察髌骨位置及关节间隙(正常约3-5mm)。MRI可评估半月板(内“C”形、外“O”形)、交叉韧带及软骨损伤。


踝关节
骨骼组成:胫骨远端(内踝)、腓骨远端(外踝)、距骨。
影像特征:X线正侧位:观察踝穴(距骨与内外踝的匹配)及下胫腓联合宽度(正常<6mm)

足部
骨骼组成:跗骨(7块: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3块楔骨)。跖骨(5块)、趾骨(14块)。
影像要点:
跟骨骨折需评估Böhler角(正常20°-40°),角度减小提示压缩性骨折。

常见疾病影像表现骨折:骨折线、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碎片。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软骨下囊变。骨肿瘤: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感染:骨质破坏伴周围硬化、死骨形成
在观察四肢骨骼影像时,要注意骨骼的形态、大小、密度、结构以及关节的关系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或损伤。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影像知识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