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CSC&QICC)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与参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了中国心血管治疗领域过去三年的最新进展。
2016年Circulation 上发布了顾东风院士团队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顾东风院士团队推出一个新的针对国人的预测工具,以评估未来10年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主要包括冠心病与脑中风。该研究对1998年~2001年入选的2.1万人进行了12.3年的跟踪,其中新发心脑血管病1,048人,建立模型后,又分别在包括14,123人和70,838人的两个独立人群进行了验证。与以往模型不同,新模型不仅纳入了年龄、收缩压、是否用药降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吸烟和糖尿病等其他模型也有的指标,还根据国人的实际情况,考虑了南方和北方、城市和农村、腰围和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年龄与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2017年Circulation 上发布了顾东风院士团队的研究,利用中国心血管疾病政策模型,整合多项大规模长期队列随访资料,结合我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变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等数据,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预测了我国城市地区2017年~2030年空气质量改善所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PM2.5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水平的健康获益超过吸烟人群减少30%所带来的健康获益。治理空气污染可防治慢病,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高血压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5年霍勇教授在JAMA 上发表的CSPPT研究,确定了中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证实:中国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首发脑卒中风险。研究表明HCY、叶酸水平和MTHFR基因型显著影响脑卒中预防效率,MTHFR基因型对HCY影响卒中风险及叶酸干预具有修饰作用,无论HCY水平高低,强化叶酸对TT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均获益。
脂代谢异常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7年Nature Genetics 上发表了顾东风院士团队的迄今为止国际最大规模的跨种族血脂外显子组研究,包含6万例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和东南亚人群以及44万欧美人群的外显子组和基因组数据。此次鉴定出50个影响血脂水平的易感基因,其中12个为国际上首次报道;鉴别出55个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功能变异,其中14个为东亚人群特异位点;并发现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CU)遗传变异不仅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且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关。
2018年Science 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暨第一附属医院马依彤教授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保亮教授团队共同发表研究论文,主要是针对新疆人群的血脂水平,发现LIMA1基因突变导致人小肠胆固醇吸收效率降低、减少血浆LDL-C水平。突变携带者除胆固醇水平降低外,各项指标健康,提示LIMA1可作为新的降胆固醇药物研发靶点,该工作加深了对人体胆固醇代谢稳态的认识,为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可能。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8年Circulation 上发布了唐熠达教授团队的CREATIVE研究,对于冠脉介入后氯吡格雷低反应者,给予“加倍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或“常规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策略,均可改善转归且安全,其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优。
2016年Circ Cardiovasc Interv 上发布了韩雅玲院士团队的I-LOVE-IT 2 DAPT亚组研究,该研究入选了1,829例稳定性冠心病或低危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接受6个月和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置入新型生物可降解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的患者,术后接受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该研究结果被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DAPT指南采纳。
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8年Circulation 上发布了何奔教授团队的EARLY-MYO研究,该研究表明“溶栓后早期PCI”组的小出血发生高于“直接PCI”组,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于不能迅速接受直接PCI的低危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PCI”策略安全有效。
2016年European Heart Journal 上发布了于波教授的EROSION研究,通过OCT证实,对于冠脉内侵蚀性斑块所致血栓的ACS患者,不置入支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缩减1个月内血栓体积并改善血流水平,而且一个月时梗死相关病变未见再闭塞。2017年JACC 上于波教授团队发布文章表明OCT发现33.6%PCI患者的非罪犯病变处有脂质斑块。
CTO介入治疗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7年EuroPCR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发布了透视中低帧率在CTO-PCI中的应用,表明其安全、可行。
2017年JACC 上发表了陈绍良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与Provisional Stenting相比,DK-CRUSH能降低LM分叉介入治疗一年的靶病变失败率,且被2018年ESC指南引用。
生物可降解支架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6年CCI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团队研究表明: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支架疗效与安全性良好。
2018年JACC 韩雅玲院士团队研究表明,生物可降解支架NeoVas术后1年的造影结果不劣于CoCr-EES,术后两年的随访结果也与CoCr-EES相当,包括靶病变治疗失败、心源性死亡和支架内血栓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均无明显差异。
2017年JACC 上徐波教授团队表明QFR与FFR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
心律失常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7年JACC 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团队研究光遗传学技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能够显著抑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实现对心脏交感神经精准、无创、可逆性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017年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上陈明龙教授团队发布了非阵发性房颤基质消融(STABLE-SR)研究,STABLE-SR术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个体化治疗非阵发性房颤的消融策略。
2017年JACC 上发布的黄从新教授团队的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左心耳封堵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国际上首次报道LAmbre左心耳封堵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植入成功率高。
心血管基础研究
CSC&QICC 2018 HANGZHOU
2016年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布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因素调控心肌过氧化产物代谢。2017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上发布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研究表明:纤维蛋白机制是干细胞和细胞因子靶向治疗心肌损伤的新靶点。2018年Circulation 上发布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研究表明:MKL1介导的巨噬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靶向抑制MKL1-MOF-NOX轴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Nanomedicine 上发布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研究发现可反复缓释给药的新型靶向递药系统。
2016年Circulation Research 上发布的王建安教授团队的研究为干细胞移植,是首个大样本长周期、随机对照非人灵长类研究,食蟹猴模型多模态评估低氧预处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018年Circulation Research 上发布的王建安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人胚胎干细胞(hESCs)衍生的心血管前体细胞(CVPCs)移植非人灵长类心梗模型后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提出最优化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2017年PNAS王建安教授团队揭示线粒体在调节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中的重要机制,为开展干细胞优化移植治疗心梗提供重要依据。
2018年Circulation 上曾春雨教授团队发布的内源性心肌再生表明:“去分化-增殖-再分化”是成年心肌增殖的生物学特征和心肌内源性再生的重要途径,并探明了心肌再分化的具体分子机制,为临床促进心肌再生,治疗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带来了曙光。
总 结
CSC&QICC 2018 HANGZHOU
葛均波院士在最后表示:我们这几年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有了如此多的成就,其原因就像当初在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里所看到的一句话,只要我们梦想的,就一定能实现。我相信在未来,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的拐点早日到来。
说明
本文来源:门诊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