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双心医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是心身医学和身心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Psycho-Cardiology)或行为心脏病学。
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抑郁症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病和加重
抑郁(Depression)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类似。
病死率平均增加 4.1倍,死亡率与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当同时并存其它风险因素(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时,轻微的抑郁症状(贝克抑郁量表评分<10)也显著增加死亡率。
心内科广泛存在焦虑抑郁症状
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
1. 心血管症状:胸闷、胸痛、气急、头晕、恶心、失眠
2. 急性心脏病症状:突发强烈的惊恐感、濒死感,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闷、气急、出汗、发抖
3. 情绪症状:疲劳、精力减退、丧失兴趣、失眠、紧张和惊恐伴有尿频、尿急。
4. 求医行为:反复主诉其症状,反复求医,频繁换药或换医生
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焦虑障碍的一种,典型症状常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出汗、气急、濒死感等。
如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delirium, POD)是指患者在经历外科手术后出现的谵妄,其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主要发生在术后24~72h。心脏手术后谵妄发生率51%。术后谵妄的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目前有胆碱能学说、应激反应学说和炎性反应学说等假说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术后谵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
现状
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量存在有或同时有精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单纯医学模式,常忽视精神心理因素,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成为目前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又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中遇到的此类问题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为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所以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筛查有问题的患者。
可在诊疗同时,采用简短的三问法,初步筛出可能有问题的患者。3个问题是:
(1)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2)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3)是否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
3个问题中如果有2个回答是,符合精神障碍的可能性80%左右。
也可在患者等待就诊时,采用评价情绪状态的量表筛查。推荐《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等。针对谵妄的评估工具有10多种,在综合医院使用最多的是“ 意识模糊评定法(confusionassessment method,CAM)”的简本(4个条目),其全版本有11个条目。同时CAM还拓展了专门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CAM-ICU,特别便于连续评定术后或病情严重的ICU患者。【已有中国研究人员采用CAM-ICU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的谵妄进行研究】
精神科诊断与简易诊断(ICD-10普及版):对心脏科患者进行精神科诊断,精神科医生应采用国内精神病学会公布的诊断标准。由心内科医生初步预诊断和处理,可参照ICD-10的普及保健版本。
预防及治疗
心脏科就诊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临床处理跨度大,从普通人的患病反应,到患病行为异常及适应障碍,到慢性神经症患者的特殊应对方式,到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精神症状以及心脏疾病严重时出现的脑病表现。很难用一个模式应对所有情况。针对发生术后心理疾患的因素,我们列出以下几种主要处理方法。
认知因素在决定患者的心理反应中是关键性因素,包括对病因和疾病结果的态度,对治疗预期作用的态度等。所以要加强认知行为治疗,包括:
1.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2. 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仔细倾听,充分交流沟通,获得患者信任并以患者鼓励。
3. 提高治疗依从性,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4. 随访:有利于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进一步治疗,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运动治疗对冠心病的益处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Lavie和Milani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运动训练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且不论患者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效。运动治疗前,须对患者综合评估并对评估的结果,不断对运动处方进行修订。
对于合并心理适应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心脏疾病患者,对症处理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以下8类: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四环类抗抑郁剂
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5-HT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
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复合制剂
放松训练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及再发,促进病情恢复。接受简单放松训练的手术患者表现出术后谵妄减少,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包括运用腹式呼吸和集中注意力的想象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自我催眠、沉思、冥想及生物反馈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倾向用于那些喜爱器械及对“谈话治疗”持怀疑态度的患者。通过传感器将采集到的内脏活动的信息加以处理和放大,及时并准确地用人们所熟悉的视觉信号或听觉信号加以显示,相当于让人们听到或看到自己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通过学习和训练,人们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到对内脏器官活动的随意性控制,对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器官活动加以纠正,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对双心问题我们也要多方面综合治疗,不能顾此失彼。其综合治疗模式如下。
参考文献:
[1]BunkerSJ et al. MJA 2003。
[2]Depressionand Heart Disease Review; Jiang et al, CNS Drugs, 2002。
[3]Ziegelsteinet al, JAMA, 2001。
[4]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 42(1):6-13.
[5]成人术后谵妄防治的专家共识(2014)
本文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内科 郭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