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在广州正式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南部战区总医院的向定成教授,为与会专家解读了2019年新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就基层医院溶栓治疗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指南原文PDF)
中国AMI防治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民众对AMI认知水平较低,导致首诊时间延迟;其次,我国新发AMI患者首诊到达不具备PCI能力的医院比例高达70%~75%,基层医院由于医护人员诊治水平较弱,不能及时识别及治疗,只能进行二次转诊,在这个过程中极易发生延误。针对这些转诊并进行溶栓再灌注治疗的患者,需要规范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缩短再灌注治疗时间,优化再灌注治疗方案,给患者预后带来更多获益。
新版指南特点
2019年最新发布的第二版《指南》中,为方便基层单位医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对推荐级别采取了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应该应用”,临床获益很大、应用指征明显、必要性强、应予优先应用;“建议应用”,临床大多可获益、效果较好、多数情况下可常规应用;“考虑应用”,临床倾向有治疗获益、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权衡应用;“不应应用”,临床应用可能无益或受损、为非适应症或具有反指征。
其次,新版《指南》强调,应将STEMI患者救治作为系统性工程。强调区域协同救治的重要性,将各地区医疗资源整合后,以PCI医院为核心,带动基层医院,规范基层医院首次医疗接触(FMC),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确诊后及时分诊,确定再灌注治疗策略及流程。新版《指南》针对溶栓治疗的基础治疗方法、主体治疗及关键再通治疗都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并强调了肝素抗凝治疗在溶栓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溶栓治疗流程
首次医疗接触十分钟内应完成首份心电图,在得出首份心电图的十分钟内完成诊断,若患者为STEMI则应即刻进行溶栓筛查(Table 1),若患者适应证全部符合,禁忌症全部为否,行肝素抗凝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若120min内无法转运到可行PCI医院,应在FMC后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评价溶栓效果,并继续行肝素抗凝治疗,3~24h内应转运至可行PCI的医院行冠脉造影或PCI(Figure 1)。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医院应规范及明确基础治疗与核心治疗内容,并且改变治疗观念,高度重视临床病史的收集,排除出血高危因素,尽快启动溶栓治疗。
Figure 1
STEMI溶栓筛查表
Figure 2
STEMI 诊断和溶栓治疗流程图
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
根据上市先后和药物特点可将溶栓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为以尿激酶(UK)为代表的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二代为阿替普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代表的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三代为阿替普酶突变体,如替奈普酶、尿激酶原等。
2019版《指南》指出,STEMI溶栓治疗是一次性、关键性、机会性的时间窗治疗,应首选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仅在无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时,应用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选择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再通率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失去救治黄金窗口机会。同时,临床医师应注意到,溶栓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2019版《指南》推荐,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3~24小时内应转至上级PCI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溶栓后再通指标不明确者或溶栓失败者,更应尽早转至上级PCI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和(或)PCI。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也应重视患者血钾水平,防治低血钾,保持血钾的正常高限水平。临床医师仅注重心律失常本身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而忽视钾离子在心律失常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是导致治疗无效、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致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临床中最有效的补钾方法为:静脉近心端(途径最好选择锁骨下静脉)的快速补钾、补镁(血钾应维持在4.5 mmol/L以上,血镁维持在1.0mmol/L以上)。补钾的同时加用β受体阻滞剂是抗快速心律失常的基础,所以在积极纠正血钾的同时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张力,减少钾离子的细胞内转移,提高室颤阈值,从而预防室颤复发,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患者猝死的发生。
若发生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室速时,2019版《指南》推荐,1. 应立即予以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双相波200 J,单相波360 J),在未恢复有效的自主心脏搏动之前,应坚持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并给予人工辅助呼吸;2. 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3. 若无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可予以利多卡因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4. 合并低血钾症时,应积极予以静脉补钾治疗,维持血钾水平>4.5 mmol/L。
2019版《指南》补充了静脉溶栓前、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Table 2)。并推荐溶栓后应继续坚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 ~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或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胃肠道反应较大者,可考虑使用吲哚布芬,每次100 mg,每日2次。
Figure 3
STEMI溶栓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总 结
2019版《指南》遵循现代急性心梗再灌注治疗理念,强调溶栓治疗在再灌注治疗中的重要性,静脉溶栓和PCI两手都要抓,抗血小板和抗凝两手都要硬。早期肝素化-溶栓-PCI,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临床医师应意识到溶栓不是治疗的终点,溶栓后应及时转运,早期的溶栓治疗对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保护可能更具有优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来源:门诊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