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瑞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基本信息】
患者李XX,男,74岁
主诉:间断胸痛7天,加重9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为胸骨下段、剑突处闷痛,伴胸闷,尤以活动后明显,自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2天前就诊于当地卫生院,给予输液等治疗,上述症状仍间断发作,于9小时前(9月14日09:00)无明显诱因再次突发胸闷、胸痛、气短,伴大汗淋漓,遂拨打120,送至XX市第二人民医院,完善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负荷量双抗后,急诊造影提示左主干末重度狭窄,建议转上级医院,遂转诊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156/90mmHg,口服降压零号,血压水平不详;无糖尿病。
个人史:吸烟20余年,20-30支/天。
主要诊断:
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功能IV级(killip分级)
2.心源性休克
3.肝功能不全
1.左主干末重度狭窄
2.钙化
3.弥漫性长病变
RCA中段20%狭窄
说明
A. ECMO辅助:右股动脉17F、右股静脉21F,流量2.3L/min,转速2450;
B. 抗血小板、抗凝、稳定内环境等治疗;
C. 急诊CAG+PCI术;
D. 左主干、钙化、弥漫性长病变,腔内影像指导;
E. 7F EBU强支撑保障。
左冠回旋支迂曲病变指引导管选择
基于以下考虑:
弥漫长钙化病变,需要强支撑导管;
复杂病变,需要导管大内腔兼容更多旋磨等器械通过;
CHIP病例,指引导管头端安全性是手术成功的基石;
根据主动脉宽度,考虑到开口正常,选择EBU3.5管型,EBU大弯设计提供对侧璧和窦底的支撑,保证术中导管支撑性;
7F Launcher系列导管内腔更大,兼容多种器械通过;
个人使用习惯及相比其他导管,EBU头端安全性有足够的保障。
最终选择:7F EBU3.5
EBU导管的优势:
1.卓越的支撑力和稳定性,预塑弯型设计,能够贴合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提供更强的被动支撑,在复杂病变中稳定输送旋磨、IVUS、球囊,支架等器械;
2.EBU 操控灵活、入冠容易、适合90%以上左冠病例;
3.常规对侧壁支撑,操作简便,可以提供优秀的支撑力;
4.也可以选择对侧壁+瓦氏窦支撑模式,体外支撑模式,用于LM开口病变时可防损伤;
5.需要超强支撑力时,可以进行独特 α支撑模式,提供额外的超强支撑力;
6.灵活控制支撑力和入冠深度治疗不同类型的病变。
7F EBU3.5 2.0×15mm预扩、 2.0×12mm后扩不佳;MLA 0.9mm^2,环形钙化
ROTA 1.5mm 17万转/分
ROTA 1.5mm 17万转/分
ROTA 1.5mm 17万转/分
7F EBU3.5 2.0×15mm预扩、 2.0×12mm后扩不佳;MLA 0.9mm^2,环形钙化
stent::2.25×23mm、2.75×48mm
LMd 3.0×10mm Cutting
3.5×28mm
4.0×9mm NC
1.ACS病情评估全面
2.复杂病变沉着应对
3.导管支撑性及操控性是复杂手术顺利完成的基础
4.熟悉常用器械
5.常见并发症的紧急处理
6.EBU指引导管可靠的稳定性,适中的导管强度,头端柔软性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可能性,在PCI手术中,特殊的冠脉开口及迂曲主动脉手术中均能够提供较好的支撑
作者简介
赵存瑞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甘肃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甘肃省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甘肃省胸痛专业质控中心秘书,国家胸痛中心核查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工作组组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管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心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甘肃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